這個月的主題,我們在學習如何和家人一起過年,過年的主題有許多,無論在認知、語文、動作、社會能力的范圍內,都有許多可進行的活動,利用這次的新年,是不是可以好好的規劃一下如何運用這一年一度的春節帶給孩子一些不同的感受。
一、認知課程:可以找出雜志上或日月歷上有關舞龍舞獅、放鞭炮的圖案讓孩子了解過新年應有的風俗習慣,如:跟爺爺奶奶磕頭拜年、說吉祥話、拿紅包...等。過新年期間會吃哪些東西--橘子、年糕、元寶....等。
二、語文課程:認識春聯上的「春」「?!苟趾?,慢慢示范將一些物品倒過來--如:杯子倒了、娃娃倒了后再引導至春到了與福到了等吉祥話,沒有語言能力的孩子我們就讓他觀察老師示范的過程,并同時利用生活上的食物介紹吉祥話并讓孩子仿說--如:蘋果--平平安安、橘子--大吉大利、元寶--圓圓滿滿、年高-- 步步高升、魚--年年有余,即使孩子不會說出口也要讓他感受到年節的氣氛。
三、生活自理訓練:老師利用包紅包的練習引導孩子辨別哪一個袋子里有錢、如何將袋子里的錢拿出來、或是將紅包交給爸爸媽媽、將錢幣投入撲滿等練習,認知能力較好的小朋友則能練習數錢幣、十個一元換一個十元、十個十元換一個一百元、十個一百元換一張一千元,這即是部分到集合的概念。煮水餃、泡老人茶、趴在地板上擦地板都是我們的生活自理課程。
四、游戲課程:我們帶著孩子練習「年獸來了」要放鞭炮的過程,老師扮演著年獸,先以鞭炮的錄音帶取代實際的聲音,年獸在聽到聲音后即離開的過程,爾后讓孩子看老師以拉炮示范放出真正的聲音,在配合年獸的出現,以大鑼取代鞭炮,當年獸來了,孩子用力敲下大鑼的聲音,年獸則會迅速的跑開,這也試在訓練孩子的反應能力與解決事情方法的訓練。也安排了利用應景音樂和兩個獅頭,由孩子們相互的舞龍舞獅、利用獅頭相互的打拱作揖..。
五、社會能力的訓練:著重在與他人拜年時稱謂的辨別、向長輩磕頭的訓練、向他人介紹自己的過程都融入在課程中、與他人一起喝茶聊天吃瓜子的引導。在家庭中可帶著孩子去觀察哪些地方有人在寫春聯或賣春聯,陪這孩子一起貼春聯或貼財神的圖案,對孩子都有很大的幫助。
前天班上正好在煮水餃,孩子們就在一旁觀察老師煮水餃的過程,也利用有鏤空的湯杓讓孩子自己舀出煮熟的水餃,孩子發現冒煙了,我們問孩子可不可以摸,要不要摸摸看,并抓著孩子的受靠近鍋子,孩子感覺到熱氣后會迅速的將手縮回,在問孩子要不要摸摸看孩子會反應「不要」、「好燙」,就不會企圖要玩鍋子的水了。昨天我們則安排泡老人茶,所有的茶葉、茶具都是真實的東西,也許有人會問,孩子打破了怎么辦?太好了,就隨機告訴孩子--杯子掉在地上!﹑杯子破了、要拿掃把掃一掃,再讓孩子看到老師收拾的過程,也就是說,提供實際的經驗是重要的,有了前一天煮水餃的經驗,再加上第二天泡茶的經驗都是在為孩子今年的過年作準備,孩子在前一天感受到煮水餃時冒煙的「燙」,自然連接上今天泡茶時茶壺冒煙的情形,不會企圖要用手去接觸,所以也在活動進行過程中學會自我保護的能力。
聰明的媽媽們,有沒有想到更好的點子和孩子過一個愉快的新年!
- 發表跟帖
- 相關文章
- 熱門文章